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“从校园之内到深海之下”

时间:2023-01-18 14:48:04来源 : 中国人民大学

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

「校园」出品


(资料图)

夜读 RUC

2022

青春赛道,无限可能

本学期,我们特别推出专栏

“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”

分享人大师生的光阴故事

娓娓道来他们的成长点滴

遥远处的深海,是谁在默默守护?百折不挠的意志,何以形成?本期夜读,让我们跟随叶浩铭战士的脚步,感受新兵的成长、感受“百人一杆枪”的情谊、感受中国潜艇兵部队的魅力。

★★ ★ ★★

上面这张照片是潜艇的驾驶舱,战斗警报拉响的时候,整个舱室的照明暗了下来,只有警灯和操控屏幕的闪烁……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“氛围感”,当时的我会在战位飞速地敲击摩斯密码,传递着作战信息。

我叫叶浩铭,4个月前,我还是人民海军的一名潜艇兵。我想和屏幕前的您分享,从校园之内到深海之下的故事。

01

寻找

18岁之前,我的人生很顺利。2017年,从广东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,因为自己学的是公共管理,需要大量的社会调研,这时候才发现,自己书生气比较重,考虑问题不接地气,做决断时优柔寡断。

▲当兵前的我

我想要改变自己。恰好对面宿舍有个兄弟,是海军退伍兵,他会给我讲很多关于参军的事情。大二的时候,我决定走出象牙塔,去绿色军营寻找蜕变。2020年,我报名参军,并接受了海军潜艇兵的选拔。

潜艇兵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兵种之一,各方面筛查非常严苛。比如牙齿必须整齐,保证潜水使用氧气时能严密咬合;比如对心理健康也有要求,防止在幽闭空间产生心理疾病等等。在经历了人生最严格的体检之后,我终于穿上了军装。

02

新兵

海军潜艇学院,是中国潜艇兵的摇篮,我在那里接受新兵及专业训练。

在去青岛的路上,就有记者在跟拍我,因为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——他人眼中的名校生光环从一开始就跟随着我,这是荣耀也是巨大的压力。当时就决心不能因为学历被特殊对待,要靠表现去赢得尊重……但真的挺难的。比如拉单杠,我一开始顶多拉6个,只能靠自己加班苦练,等手掌磨破皮又长出老茧,我已经能一口气拉30个了。体重110斤入伍的我,在新兵连重了30斤。当然,增加的都是肌肉。

比练体能更难的是学专业。白天经常一整天都是听摩斯电码,练习抄报。这有点类似同声翻译,需要强大的缓冲记忆力,以及一心二用的能力。

▲潜艇兵的鱼雷管逃生训练是艇员必须掌握的技能

海军潜艇学院的第一任校长傅继泽将军曾经说过,“当潜艇兵就是要敢于拍着胸脯下大海。”

2021年3月,结束专业训练的我踏上南下的火车,奔赴大海边的潜艇部队。

03

上艇

在海南的军港待了没几天,我就再次北上,赴船厂接装——是的,我将成为一艘国产潜艇的艇员。

第一次见到那条钢铁的“黑鱼”,是在船坞里,它正在安装设备。我的师傅是一位“六期”的老技师,在6种不同型号的潜艇服役过。他每天都带着我学习各种“安全守则”,并强调“这是一代代中国潜艇兵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”,而那些牺牲几乎永远不可能为外人所知——这是我在读书时从未感受过的震撼!

▲潜艇舱室进水模拟画面

潜艇里的生活比想象的更拥挤。我和战友共享一个床铺,也就是俗称的“热铺”。床铺的空间极为狭小,也就一肘之高,无法翻身。有些时候我会睡到鱼雷舱,那里比较宽敞且凉爽,噪音和振动也小一些。

可能很难想象,随潜艇出海时,我几乎没怎么见过大海,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海底那个幽闭的空间里训练生活。有一次借着给舱面瞭望的艇长送报文的机会,我才有机会见到了“真正的海”——那是太平洋的骄阳下铺天盖地炫目的蓝色,短短几十秒,却永远难忘。

这就是潜艇兵的生活。别人有机会扬名,而潜艇兵要做的,就是在深海大洋中默默潜伏,在寂静中辨析敌人的动静,在黑暗中等待着出击的命令。

在这个众生喧哗的世界里,我和战友们如刺客般隐匿于深海,很苦也很酷。

04

寻找

潜艇部队有一种特别亲密团结的氛围,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“百人一杆枪”。新兵连快毕业的时候,我和同寝室的两位大学生士兵一起,为区队的战友制作了一本“新兵纪念相册”,里面的文案都是我写的。

▲我参与制作的“纪念册”

▲战友们在纪念册上给我的留言

分到潜艇以后,我依然和战友亲密无间,他们都特别喜欢通信兵,因为每次返航的消息都是我第一个收到并通知大家的——“返航”是潜艇兵最快乐的时刻。而每当此时,艇长就会通知大家:×点靠码头,×点半踢球!潜艇的官兵就是这么融洽,那是同舟共济,生死与共结下的情谊。

部队就像一个漏斗,所有分散的水滴在这里汇聚,成为一股奔流的力量。

▲我和战友

05

入海

我有幸在潜艇上接触海军新锐的技术武器。艇长经常鼓励新兵们说:“人民海军的首批艇长之一刘蕴苍,用一个罐头盒子学会了阿基米德定律,你们这些大学生更应该好好钻研,为部队做贡献。”

也因为跟随潜艇接装等任务,我在两年时间里走过了五大战区中的四个,我想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“社会调研”吧。记得有一次我在值班,听到电台里有渔民在喊:“解放军叔叔辛苦了!”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,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称作“子弟兵”的原因。

军旅生涯最大的遗憾,是退伍的前几天,母艇出海了。记得那天凌晨4点,我帮班长拎着包送他上艇,然后看着潜艇渐渐消失在黑暗中,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地方。

天亮的时候,我站在空荡荡的码头,一段征途结束了。

▲退伍后的我

如今又回到校园,我依然盖着那床军被,用着一本哨位的日历。每当感到消沉时,我总会想起,在遥远的无人知晓的深海,我的战友在默默地守护。

我是人大人,人民的大学生;我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退伍兵,人民的子弟兵。我定不会辜负学校和部队的培养,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,不负时代,不负华年!

本期人物简介

叶浩铭,男,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。2020年至2022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。曾随部队先后折转于上海、大连等地,多次出海执行重大任务,获得“四有优秀士兵”一次、嘉奖一次。

关键词: Large Payload 1048576 Entity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